●邵书琴 口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素凡 整理
前几天下了场雨,一连几日天都是晴朗的。傍晚,我打算上山走走,看着山下道路两旁的路灯散发着柔和的光线,一树一树花开正好,这9年弹指一挥间,托云牧场却风华正盛。
我叫邵书琴,今年31岁,2013年来到三师图木舒克市托云牧场,做了7年志愿服务。2020年结束服务期,选择在这里扎下根来。
4100多公里,从广东到新疆,从南方到边疆,我离开家乡,只因为西部计划海报上的一句话:到西部去,到基层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!就这样,23岁那年,我怀着一颗“一定要用青春做点事”的初心,来到了托云牧场。
来到托云牧场之后我才意识到,这里和自己想象中的“风吹草低见牛羊”的场景完全不一样。那时,牧场没有商店和饭馆,买菜要到6公里外的托帕口岸。这里没有广场,甚至连路灯都没有,到了晚上外面黑漆漆的。但我看见有牧民在这里守边、放牧,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。既然他们可以,那我为什么不可以?
凭借不服输、不能退的一股劲儿,我坚持了下来。买菜的地方离得远,那我就跑步去;没有饭店,我就自己做饭。9年里,我学会做各种各样的面食,蒸馒头、擀面条,闲暇之余跑步、打球。
在牧场的支持下,我牵头运营当地第一个青年创业就业电子商务孵化基地,带着职工种大棚蔬菜,鼓励妇女在家门口当“绣娘”,有了第一个柯尔克孜族妈妈、姐姐……
这么多第一次让我真切感受到,青春是用来奋斗的,谁虚度了年华,青春就会褪色。
现在回想做志愿者的那段时间,正是我的青春岁月。23岁,桃李年华,我在托云牧场,那个奋斗的我一无所有,却又应有尽有。
在这里我才发现,人的欲望可以变得这样少,人的价值还可以这么定义。比起待在一个好地方,更有意义的是跟一个地方一起越来越好。
如今源源不断的年轻志愿者来到这里,为托云牧场带来了生机、活力,也让我对托云牧场的未来越来越有信心。我要用我的青春岁月,见证托云牧场的成长与变化。